“吹气”能生火,“滴水”可燃物——漯河高中化学探究社揭秘过氧化钠的“水与火之歌”
你相信吗?向一团粉末吹一口气,或者滴上几滴水,就能燃起炽热的火焰?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场景,2025年10月15日在漯河高中化学探究社的活动现场真实上演。社团成员们在鲁燕丽、杨克彬、支紫锦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一种名为“过氧化钠”的神奇物质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亲身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水与火之歌”。
活动伊始,杨克彬老师以潜水艇供氧和工业漂白等实际场景为引,巧妙设下悬念,激发了全体社员的好奇心。他引导同学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出发进行理论推测,并严谨规划了实验步骤,特别强调了应对剧烈反应和强氧化性的安全规范,为探索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环节精彩纷呈。“滴水生火” 实验中,当水滴与过氧化钠粉末在脱脂棉上接触的瞬间,反应释放的热量瞬间引燃了棉团,橘色火焰骤然腾起,打破了“水火不容”的常规认知。“吹气生火” 实验则将神奇推向高潮,社员通过玻璃管向包裹着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吹气,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竟成为“引信”,使脱脂棉燃起明火。最后,社员将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盛有水的试管中,观察到了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瞬间复燃,再将酚酞指示剂滴入反应后的溶液中,溶液先变红,后红色又迅速褪去,这些现象都引发了社员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实验探究环节结束后,社团成员在支紫锦老师的指导下记录了实验现象。根据木条复燃的现象,成功推断出反应产物之一为氧气,并根据元素守恒,顺利推断出其余产物并正确书写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体验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
本次探究活动,不仅是一系列视觉奇观的展示,更是一次深刻的科学素养教育。在杨克彬老师的串联讲解下,社员们认识到,“吹气生火”和“滴水生火”现象,其本质都源于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助燃物氧气并释放出热量。化学学科的魅力,正是通过这样的反应,将普通的物质转化为宝贵的资源,或将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存在。
漯河高中化学探究社是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摇篮,始终致力于为同学们搭建一个超越课本、亲手实践的平台,并让更多同学深刻体会到化学绝非枯燥的理论,而是驱动创新、服务社会的核心力量。社团将继续引领成员们在分子的世界里探索,为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贡献力量。化学探究社的成功实践,更是漯河高中“三维六元”卓越学习模式在第二课堂的精彩延伸和有力印证,为社团活动提供了顶层的设计框架和精准的实施路径,真正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撰稿:支紫锦
审核:丁贺伟 马文杰
终审:夏家海
编辑:李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