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生活地理,探河流之秘
秋日,天空明朗,絮语呢喃,沿着中央大道,一棵棵梧桐招摇着秋的序曲,好似穿梭于校园的两条丝带,微风拂过,满地翻黄的银杏叶如曼妙的金色蝴蝶,飘洒而下,无需言语,便有秋天落在你的身上……红黄绿蓝、各色交织、层林尽染、总是斑斓,只是静静地站着,望着,看这画卷徐徐铺展,沉浸其中,时间也仿佛有了静止的魔力。
近日,在漯河高中实验基地北门,张少强主任带领高一地理组全体教师前来观摩河南省丁贺伟名班主任工作室核心成员及绿色地球社团辅导老师-------郑春丽老师的公开课,基于地理学核心素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本次公开课采用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实地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
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有序的进行讲解、倒水、记录、拍照,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任务,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彰显了五育并举和课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展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郑春丽老师给学生讲解】
学生探究,观察思考
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做出一个完整的河流地貌模型,紧接着,经过老师们的点拨和学生的热烈讨论,班级各小组同学派代表总结河流地貌的各种地貌类型,小组代表依次讲解了河流在上中下游形成的典型地貌景观,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分别在上中下游形成了“V”河谷、“S”形河曲和“U”形河谷;在流水的堆积作用下,河流分别在上中下游形成了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
【制作模型,组员讲解】
熟悉完基本的地貌类型,郑春丽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不同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全体学生陷入了思考,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在上游河流的侵蚀以下蚀为主,所以形成了较为狭窄的河谷,岸壁陡峭,且底部有较大的石块;在下游,河流流经较为平坦的地区,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河道展宽开始向两侧侵蚀,以侧蚀为主,形成了槽型河谷。
另外,郑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山口处冲积扇的颗粒大小变化,同学们发现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细,在中游地区,由于地转偏向力和河流离心力的影响,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S”形河曲,河道两侧泥沙堆积形成广阔的河漫滩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建设城镇。最后,郑老师带领大家观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发现三角洲形状多样,土层较厚,物质来源非常丰富,适宜发展农业。
【学生积极认真参与】
【专家补充,融会贯通】
最后,地理组德高望重的专业权威张忠臣老师拓展延伸让同学们加大水量再次观察,在河水的不断侵蚀作用下,“S”形河曲发育明显,颈部打通,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同学们明显看到,取直的河道河流的流速要远远大于弯曲的河道,河流改变了径流方向,另外张老师指出在侵蚀出现差异的地区很容易产生梯形瀑布。肖丽老师、郑春丽老师及地理组其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河流在地势较高处的水流速度和流量大小,带领学生思考河流的水文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地上河河流水位的高低以及补给情况,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教研评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践活动圆满成功。老师们利用教材素材和实验基地,结合地理学科优势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创新、深入思考、不断研究,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探索了河流的神秘风采,掌握了河流地貌等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的兴趣,感悟地理学的学科魅力,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增强人地协调观。
撰稿:张杰
审核:丁贺伟 马文杰
终审:陈爱红